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73篇
  免费   1101篇
  国内免费   166篇
财政金融   461篇
工业经济   142篇
计划管理   1109篇
经济学   2155篇
综合类   1877篇
运输经济   69篇
旅游经济   145篇
贸易经济   789篇
农业经济   5792篇
经济概况   2101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272篇
  2022年   326篇
  2021年   393篇
  2020年   533篇
  2019年   353篇
  2018年   372篇
  2017年   431篇
  2016年   434篇
  2015年   422篇
  2014年   852篇
  2013年   757篇
  2012年   1135篇
  2011年   1307篇
  2010年   1168篇
  2009年   1135篇
  2008年   1036篇
  2007年   950篇
  2006年   863篇
  2005年   561篇
  2004年   440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研究目的:本文将政府间竞争划分为财政竞争和引资竞争,比较两者对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影响的大小,分析政府间竞争与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基于2003—2016年全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算财政竞争和引资竞争对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财政竞争对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具有正向效应,提高了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1.61%;引资竞争对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具有负向效应,降低了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12.51%;政府间竞争总体上降低了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10.90%。时间趋势表明,政府间竞争对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的抑制作用呈现波动下降的状态。研究结论:政府间竞争降低了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  相似文献   
32.
研究目的:从时间性、社会性、空间性三维解读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基本特征,进而探究其实现路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1)农民土地财产权由国家配置,呈现出开放性结构;(2)农民土地财产权本质上具有关系性,负有社会功能;(3)农民土地财产权受土地属性限制,在个人自治与公共利益互动平衡中动态发展。研究结论:农民土地财产权需要双重实现,公法上可以从基本权利的功能入手限定国家干预范围;私法上确立其独立民事权利地位,并借助集体成员概念明确成员权利和成员义务。  相似文献   
33.
泸县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研究有利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缓解无偿无限期带来的土地超占乱占和闲置问题。[方法]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6年和2018年泸县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政策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政策的开展能有效推进村民自治建设进程,但政策的实施要注重公开透明性;有偿使用政策能有效缓解一户多宅、低效闲置、超占乱占等土地浪费现象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实施能有效地改善基础设施和农村面貌,但对泸县生产方式转变、新业态发展、农户生活水平提升影响力较小;总体来看农户对有偿使用政策满意度和支持度较高。[结论]针对当前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该文认为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还应该完善有偿使用费收取管理政策,增强政策执行透明度;注重基层队伍建设,实现有偿使用费保值增值;合理选择安置模式,发展农村新业态;加强宅基地有偿使用与有偿退出的高效联动,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34.
[目的]通过对个性化的江西省乡村旅游区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对个性化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以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路径,建立具有个性化的乡村旅游体系。[方法]运用GIS102操作平台对江西省119个红色乡村旅游区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计算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以资源要素价值、开发价值和社会效益组成评价层,下分14个指标,对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江西省红色旅游区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分布不均衡; (2)在评价准则层中,旅游资源要素价值权重最大,为0647 9,其次为社会效应,权重为0229 9,开发条件权重最低,为0122 2; (3)指标层权重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资源完整性、教育性和组织管理,权重值分别为0162 0,0116 5和0111 7。[结论]江西省乡村红色旅游区数量较多,但整体呈集聚型分布特点; 旅游资源要素价值权重最高,且整体资源禀赋较强,社会带动效应明显,具有极强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5.
在经济新常态下积极推动发展高端乡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着力点,与此同时"反生态"问题的不断显现已成为阻碍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掣肘,因此,高端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向生态化转型势在必行。以天津市蓟州区乡村旅游景区的环保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从环境情况、设施配备和从业人员3个方面确定了20个影响因素,通过向游客发放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从游客感知角度的基础上采用IPA模型分析游客对景区环保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结果表明,准则层及指标层感知均值都为游后感知实绩(满意度)<游前期望(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用冲突协同理论来指导蓟州区高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环境管理工作,实现高端乡村旅游产业与环保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6.
目的 以倪绍祥先生土地评价思想概括和我国土壤普查、土地类型述评为依据,探讨我国耕地评价工作完善路径和方向。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方法。结果 (1)倪先生经过多年研究实践,形成以土壤调查为前提的,土地类型单元为基础,开展土地评价的系统思想。(2)我国土壤调查、土地类型工作中断,致使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工作缺乏扎实的数据基础,使得现有的耕地评价成果难以满足新时代耕地资源“三位一体”保护要求,也妨害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3)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和自然资源管理机构职责整合等宏观背景,客观上要求将土地评价与土壤类型、土地类型相联系,夯实耕地评价的科学基础,创新耕地质量评价体系。(4)科学组织第三次土壤普查,服务于耕地评价实践,将土壤资源融入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成为必然趋向。结论 倪绍祥先生有关土地评价思想,对于完善我国土地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创新性开展第三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耕地质量调查专题,适应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新形势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亟需科学组织新的土壤普查和土地类型调查研究,更新完善原有的土壤资源图和报告,深化中小尺度的土地类型调查研究,不仅深化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客观认识,也为新的耕地质量评价提供客观、科学、高精度的数据基础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37.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构建基于底线预警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监督体系是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政策支撑。通过对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监督体系建设的研究,把握底线控制与监测预警机制,对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业务管理各项需求,搭建“五梯度四体系”的生态修复规划动态监测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构建以“七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修复规划底线预警监测评估机制,并与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进行衔接,实现对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38.
以江西省宜春市"月都花溪谷"乡村森林旅游项目规划中哲学元素的应用为个案,结合哲学理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森林旅游项目规划应有哲学的自觉,根据项目所在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吸收哲学元素,从而打破乡村森林旅游项目同质化和见物不见人的困局,赋予乡村森林旅游项目以特色和灵魂。因此,提出突破森林旅游项目规划中一元化的经济思维定势、以哲学思维唤起人学意义、因地制宜激发内生式哲学文化活性等启发性建议。  相似文献   
39.
从1985-2018年海南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数据出发,分别建立消费关于收入、消费差距关于收入差距的自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当期消费更易受近期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再利用GM(1,1)模型预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结合自回归模型,完成未来10年海南城乡消费差距的预测: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将呈直线递增趋势,收入差距的增幅高于消费差距增幅。缩小海南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根本途径在于缩小收入差距,应因地制宜,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40.
[目的]为改变乡村旅游非生态化发展的现状,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方法]结合使用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调研法,基于环境正义理论,将环境问题与社会正义结合起来分析乡村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结果]一直以来,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都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给乡村旅游地及其周边区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乡村旅游种际环境非正义和人际环境非正义。[结论]代内人际环境正义的实现是解决乡村旅游环境问题的关键,确保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正义导向和矫正当前存在的环境非正义是必须同时兼顾的两个方面。实现乡村旅游环境正义,一方面应增强主体的环境正义意识、构建公正的环境相关制度以确保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环境公正导向,另一方面应探索建立乡村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对已经造成或现阶段无法避免的环境非正义结果进行矫正,实现补偿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